课程转型,提升内涵 
日期:2020-12-04 14:40:02  浏览量:0

课程转型,提升内涵 

——综合实践“六个一” 

  在吴江,课程建设被提到十分重要的高度,他们认为,一所学校的关键要素,除人之外,就是课程,有了课程,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场所。

  吴江的课程转型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吴江人喜欢把这个时代称之为“课改时代”。吴江人深知课程转型的重要机遇,深知课程改革的艰辛,他们没有急功近利,也没有一上来就硬拼打死仗,企图让课改一举成功,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强势推进,到校本课程建设的多元化探索,到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持续攻坚,到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的展开,一步一步实现转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又必须通过校本化实施,它是一门课程,但是又包含了四大指定领域等丰富的课程内容。课改推进到今天,仍然有不少学校与地区把这门课程看成“贴在墙上的课程”。而吴江人,硬是选择它作为课程转型的突破点。他们软硬兼施,强势而智慧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设置专职教研员、立项相关课题、组织中心组、召开现场会等等,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学期的“六个一”范式: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一个专题网页、一本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一次成果展示活动、一名负责教师。学生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会了新的学习方式,提升了综合能力;而老师们透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始理解新课程,乐于促进课程转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线路,以及学校与老师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的课程开发经验,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学校曾经有过的兴趣小组、第二课堂,重新关注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文化,重新调查学生们的兴趣与困惑,重新发现教师的特长与个人才艺。而吴江市教育局,适时推进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他们组织《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开展校本课程评比来助推校本课程开发。于是,课程转型中的吴江,成为了催生校本课程的沃土。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百工坊”声名远播,依托教师专长开设了藏书票、串珠、中国印、中国结等近30个工作坊,其中《中国结》纳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鲈乡风》系列校本教材;吴江市实验初中成立了人文历史类、社交类、科技类、艺术类、运动类六大类型的20多个社团,学生们生龙活虎、朝气蓬勃;芦墟实验小学的校本教材《汾湖水》《百草园》吸引了校园里的那些“小研究生”。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围”,“校本课程”多元探索的同时,吴江的课程转型还有一条重要的脉络: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吴江人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要创造体现在“有效教学”的追求中。在课程转型伊始,吴江人就十分敏锐地提出有效教学的理想,他们勇敢地批判教学中的无效,他们痛感于无效、低效教学给师生生活带来的严重损害,他们寻求着有效教学的美丽路径。2005年,吴江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指导全市的课程转型。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追寻课程的“何为”问题,对每天在课堂中发生的故事进行着哲学式的寻思: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在吴江课程转型的探索中,课程的顶层设计正在丰富学校的课程哲学。在盛泽实验小学,围绕“秀外慧中的阳光儿童”的培养目标,开设了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嵌入式课程、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性课程、基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多元化课程、基于校本文化资源的浸润型课程等多种课程,将学校课程建立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之中。

  课程转型提升了吴江教育的内涵,吴江人正在实现从学科意识向课程意识、从单科意识向综合意识、从离散向整合、从“点式开发”向顶层设计基础上的 “系统开发”转型,向着“学生快乐地学,教师幸福地教”的愿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