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日期:2020-12-04 10:56:10  浏览量:0

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学科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教学范式或样板。对学科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初中思品课堂中占主导地位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的特点、合理性及弊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完善该模式的一些看法。接着本文还研究了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并对其与初中思品课堂的适应性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灵活的运用两种模式,才能更好的为思品课堂、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教学模式 思品课堂 学生发展

    当前,初中思品教学课堂中呈现着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占主导,多种教学模式艰难并存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原因和合理性,但也产生了很多的弊端,对实现初中思品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到底怎样才能既兼顾到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又能更好的适应课堂改革的需要,达到初中思品应有的育德作用呢?本文在分别探讨了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的一些看法,并探讨了怎样在实践中将两种模式相结合,更好的服务课堂、服务学生。

一、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概述 

学科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教学范式或样板。探索学科教学模式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在实践上,可以为教学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让教学更好的成为一门“艺术”。

1)可以为教学提供“技术指导”。教学首先是一种专业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有一些普遍适用的可重复和模仿的技术性东西,如教学方法、课堂流程等。通过全面审视普遍存在于某门学科中的教学模式,分析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运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使它们能够不断完善和改进,以更好的适应课堂教学需要。同时,积极探索更多的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适应课堂多样化的需要。两者都能为教师教学提供一种“技术指导”。

2)可以让教学更好的成为一门“艺术”。任何固定不变的东西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的情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种模式通吃所有课堂,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并能在灵活运用各种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境随机应变。教学的艺术主要就是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就需要我们全面透彻的去研究学科中存在的各类不同的教学模式,并能提炼出这些模式中最核心的思想和原则,以供教师灵活运用和参考借鉴。

2、在理论上,对学科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科教学理论。

目前,就初中学科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初中学科教学理论是单调而枯燥的。对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于丰富教学模式理论,丰富教育教学理论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二)现阶段初中思品课堂中存在的教学模式概述 

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和纷繁复杂的各类教育思潮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初中思品课堂却显得单调和枯燥。纵观近年来初中思品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种模式占主导,多种模式艰难并存的局面。一种模式指的是从上个世纪就开始普遍存在于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思品课堂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统治了思品课堂几十年,几乎已经成为了思品课堂的代名词。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等等。但是这些教学模式就像才长了雏毛的小鸡一样,显得孱弱无力,并不能够扭转初中思品课堂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笔者认为,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初中思品课堂“横行”,除了习惯性思维之外,还有很多的原因。“存在即合理”的一个理解应该是“存在即有理由”,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一教学模式就是完美无缺的,相反,这一模式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判。人们力图用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来代替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在初中思品课堂的地位,但是又发现举步维艰。笔者认为:让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在初中思品课堂销声匿迹,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毕竟,这一模式也并不是完全一无是处。况且,人们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本身也并不怎么完美,也有很多缺陷。因此,本文力图以一种客观的立场来分析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模式,重点探究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和情境——探究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和有效结合。

二、初中思品课堂中的讲授 ——接受教学模式研究 

(一)讲授——接受教学模式概述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是指在思品课堂中,教师运用讲解、讲读、讲述、讲演等讲授法,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此同时,学生以聆听教师的讲授为主,辅以回答问题、课堂练习等手段,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的一种教学模式。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主要是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这一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教师中心论”和“知识本位论”。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外铄论。这一理论认为环境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于教学,即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学生学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教师教得好不好。在师生关系上,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的代表。因此,这一模式特别强调教师的讲授技巧,比如教师的语速、语调,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不是恰当,教师的提问是否合理,教师对内容的讲授是否详略得当,是否富有感情等等。总而言之,教师是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

2、强调学生对教师教学的配合。

既然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那么,学生必须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整个的课堂教学必须是秩序井然的。教师讲授时,学生必须保持安静,并全神贯注,做静静的“聆听者”;教师提问时,学生必须积极思考,并勇于发言,做活跃的“回答者”;做练习时,学生必须眼明手快,按时按量的完成教师布置的题目,做聪明的“答题者”。总之,教师怎样安排,学生就必须要怎样配合,那些和教师配合不默契的,便是教师眼中的“后进生”“三差生”了。

3、强调连贯的教学流程。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的起源便是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因此,这一模式的教学流程一般就表现为:复习、回忆旧知识——呈现新知识——讲授新知识——练习巩固新知识——布置回家作业。

4、强调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中,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强调知识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学习各类学科知识。正因为如此,如何有效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为这一模式下教学的主要任务。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有效组织,合理安排,成功传递。在知识的组织与传递上,这一模式追捧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使新知识被学生主动的,有意义的融入到其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改变其旧有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二)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在初中思品课堂中存在的合理性及弊端分析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在初中思品课堂中普遍存在,是有其一定的原因的,并且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1、操作的简单性。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学就可以顺利开始了。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不需要太多的辅助工具,对教学环境也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正是这种操作的简单性才使得思品教师广泛的采用这一模式来教学。虽然现在大部分地区的中学教室里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与此相应的教学环境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进,而且多媒体设备使用比较麻烦,很多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技能还不纯熟,更使得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乐于为广大思品教师接受和使用了。

2、传递的信息量大。

初中特别是初三思品教学内容的大量和初中思品课时的有限使得初中思品教师每节课都必须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而其他的教学模式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完成这一任务,因此,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就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这一职责。

3、与考试教育的适应性。

现在再来谈应试教育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实际的情况是:考试,为了考试,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大部分初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在此也不愿意对这一现象作过多的评论,只是,考试教育既然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必然需要一种教学模式来适应这一教育。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可以直接的、有效的为考试教育服务。一来教师可以针对考试的知识点做透彻的讲解,二来可以对学生反复出现错误的知识点作重复讲解,三来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回家作业和测验试卷做详细的点评,这些都是考试教育所需要的。

4、与大班教学的适应性。

目前的初中课堂大部分还是大班课堂,40来个学生济济一堂,实难兼顾到每个学生的需要,也不方便开展过多的教学活动。而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则比较适合这种大一统的教学环境,只要学生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安静聆听、积极思考、作好笔记,及时反馈,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在初中思品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是说,这一模式没有任何缺陷,相反,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一模式下的教学产生了种种弊端,遭到人们的诟病。

1 、混淆了教学的主客体。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教学模式,学生都应该是教学的主体。但是讲授——接受教学模式,教师过分的强调学生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一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学习”多于“会学习”,“被动学”多于“主动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学生在没有教师教的情况下,不会学习,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不想学习。

2 、忽视了学生知识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且不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又具有独立个性,能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单就思品课的课程目标而言,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就完全难以完成。初中思品的课程目标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政治素养。品德的养成需要道德知识作为基础,但仅仅止步于知识的学习,则是远远不够的,或者是说背离初中德育的目标的。

3 、知识学习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知识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学以致用。学以致用的前提是学生理解知识。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也强调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追求暂时的分数效应,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重复练习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中。这就造成理想中的有意义学习变成实际上的机械学习,学生往往前学后忘,考试结束就意味着丢弃知识。而且讲授——接受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必要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知行不一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学生可能对诚信的作用背得头头是道,但在生活中却未必会做一个真正的讲诚信的人。

4 、教学单调,学生不感兴趣。 

学生的兴趣主要是来自于外在刺激的新奇性、趣味性和意义性以及内在的求知欲。而讲授——接受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讲授,课堂单调沉闷,学生完全或很难提起兴趣。特别是长期运用这一模式来教学,也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疲劳,从而更加被动的去学习。

(三)在实践中完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的看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在初中思品课堂中存在是有其一定的理由的,也是必要的,但这一模式也有很多的弊端,因此在运用时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更好的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要注意讲授的技巧。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读、讲述、讲解、讲演四种,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讲授的技巧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讲授的效率。比如在讲读时,教师要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讲述时,要深情并茂,绘声绘色,在讲解时,要清晰简洁,富有启发性,在讲演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个好的讲授者,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并能在聆听中得到启迪,增长智慧,这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2 、要以学生为主来设计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最主要依据,但是教师上课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加工和组织,那么这样的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对自己讲授的内容精心挑选,合理安排。对内容的挑选应当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应本着启发性、趣味性、生活性的原则。启发性,即所讲授的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如在讲授《笑对生活》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挑选刘翔、朗朗等学生熟悉、喜欢的人物的事迹,分析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候的态度和方法,给学生启迪。趣味性是指有时挑选的内容可以比较有趣,如一些漫画、笑话、脑筋急转弯等等,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性是指挑选的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并能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为现在和以后的生活服务。 

3 、要辅以其他方式的教学。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其他的教学方式是不能共存的。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的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既可以丰富课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点在第三大点中笔者再做详细论述。

4 、要追求教学的长期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考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追求短暂的考试效应,即只要考试时能将题目答出来,学生不管采用什么学习方法都可以。这种追求短暂的考试效应的做法必然损害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必然影响到教育本身应实现的价值。纵然教师和学生不得不面对各类的考试,也不应该以牺牲学生的成长为代价。教师在教学时,目光应当要长远,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能力和良好的品德素养、心理素质等个性心理。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并不是解题能力,而是应对各种生活情境的能力,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不管是在讲授方法上,讲授内容上,挑选的练习,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上,都要关注学生未来成长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这才是教育要做的事情。

三、在初中思品课堂中运用情境 ——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概述

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各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从而找到答案、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各类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探究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各类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一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中心。 

这是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点。这一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情况,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中心。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与同伴合作、自己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能力,体验情感。可以说,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来开展教学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助力者。

2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 

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关注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并不是这一模式关注的焦点,可以说,知识只是载体,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比问题的答案本身更加重要,学生在对问题分析、解决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此同时,情境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也通过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学生身上发挥着作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着。

3 、不重视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 

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教学的灵活度很大,比如教学可以由学生的情境表演开始,可以由故事导入法开始等等,可以由学生汇报结束,可以由教师总结结束,也可以由某一个活动结束。这一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探究、总结拓展等部分。至于每一要素怎么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则灵活度较大。

4 、教学方法比较多样。 

情境——探究教学模式自然是以情境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但这一模式本身就比较强调用多种方法去创设情境。情境创设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创设者的角度,可以是教师创设,可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创设;从情境的展现类型,可以是文本的、图片的、视频的、实物的、表演的、语言描绘的等等;从情境的内容,可以是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等。多种不同的情境必然需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思品的特点及其运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初中思品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品德是知情意志行完整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育德的过程不能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也即思品课如果只运用讲授——接受教学模式,那肯定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基于此,笔者对初中思品课堂中运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适应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1 、初中思品的课程目标与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形成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其最高境界就是养成学生在道德情境中自我教育能力。从这一角度看,初中思品课堂是适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品德的形成过程需要。

品德从其形成过程来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简言之,也就是,作为品德形成主体的学生,必须要在自己的实践中,与各种道德情境相互作用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而且,检验是否具备某种道德品质的唯一途径也是实践。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只有运用这一模式才能培养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品德。

2)品德的内容构成需要。

如前所述,品德是由知情意志行五个部分相互作用构成的,道德知识只是品德形成的前提。情境——探究教学模式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养成,因此,这一模式比较适用于初中思品课堂。

2 、初中思品的课程内容与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纵观初中思品的五册内容,从认识自我开始一直到情系祖国,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展开的,其内容的选择、材料的选取、拓展练习的设置,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这样的内容,是不适合用说教式的讲授法的,而只能运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探究式教学。 

3 、初中学生的特点与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初中学生的思维,是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转变的时期,大部分的学生,还不能完全脱离具体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思品的概念和理论。情境——探究教学模式以其创设多样化的情境的特点,能让学生在结合具体经验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因其种种原因必然会存在于初中思品课堂,而情境——探究教学模式以其与初中思品课堂的适应性也应当广泛存在于初中思品课堂中。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当综合运用两种模式,将两种模式有效结合,使它们能够更好的为提高思品课堂效率,更好的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思品课堂或同一堂课中综合运用两种模式。一般说来,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如国情部分、法律部分比较适合采用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而育德性较强的内容如:合作诚信部分、个性心理部分则比较适合采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初一、初二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比较活跃、考试压力不是很大的特点,就比较适合采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而初三学生由于考试压力较大,理解力稍强的特点则可以主要运用讲授——接受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到底运用哪一教学模式,还要靠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应当对每一模式的缺点进行改进,使它们能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明光 蓝维等:《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教研室:《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版

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百度文库

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在初中思品中的运用

摘要:主题式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升级版,主题式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是编好主题案例。本文主要阐述了运用关键词来编写主题式案例的方法。具体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运用关键词定主题;第二步,运用关键词理线索;第三步,运用关键词编情节。

关键词:主题式案例 关键词 定主题 理线索 编情节

   案例教学是思品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主题式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升级版。主题式案例以其情景性、连贯性和新颖性吸引着学生和思品教师,使得其在思品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主题式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主题突出、情节连贯、与知识点联系紧密又富有吸引力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往往不能直接“拿来”,需要教师根据现有的素材进行一定的改编或编写。从某种程度上说,要成功运用主题式案例教学法,思品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编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关键词来编写主题式案例,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第一步:运用关键词定主题

主题式案例的根本要求就是“主题突出”,也就是案例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不能天马行空随便乱编。案例的主题就好像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或一部电视剧的名字,其选得对不对,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故事的展开和对读者、观众(学生)的吸引力。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分成三步来确定案例主题。

1. 归纳课文主题关键词

思品课文一般一框题为一课时,编写主题案例时一般就以一框题为单位进行。每一框的内容都有一个主题,思品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这个主题,并用关键词归纳出来。归纳主题关键词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直接使用课文标题。如“感受社会变化”便是九年级思品第一课第一框的主题关键词,“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是第二课第二框的主题关键词。(2)对课文标题进行改编。有的课文标题不适合作为主题关键词使用,如“开拓进取 战胜挫折”虽能揭示课文主要内容,但表达上不直截了当,可以将其改成“学会战胜挫折”作为主题关键词。(3)从课文中提炼。有少部分的课文标题没有很好的揭示课文主要内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整框内容自己提炼。如“世界因我而精彩”虽然表述优美,却难以看出课文要讲什么,所以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出“成才”或“实现人生价值”等关键词。

2.寻找案例核心关键词

归纳课文主题关键词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寻找到相关的案例与课文匹配。主题案例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课文案例、社会热点、文学故事、学生生活、电影电视、社会生活等等都蕴含着可以使用的案例。教师要根据经验,在如许多的材料中寻找到最合适的案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使用关键词就可以化繁为简,在案例的“大海”中捞到比较合适的那根“针”。具体包括两个步骤:(1)根据课文主题关键词确定案例来源。案例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来源,这需要根据课文主题关键词来确定。如上述“成才”,涉及的是学生未来的目标和现在的准备,因此以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作为案例来源是比较合适的,前者可以让学生在他人的故事中学习经验,后者则可以解决学生当前的问题。(2)根据课文主题关键词确定案例核心关键词。确定了来源之后,还需要根据课文主题关键词搜索确定案例的核心关键词,这是编写案例的前提条件。确定案例核心关键词的主要依据是其与课文主题关键词的匹配度和其本身的教育性,也就是选择的案例是要能够说明课文内容的,并且对学生是有教育意义的。如上述课文核心关键词是“成才”“实现人生价值”,教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可以选择“村官”“填志愿”等作为案例的核心关键词。

3. 确定主题案例的主题

案例的主题即案例的题目,是整个案例的一个中心思想。确定案例主题的主要依据就是案例的核心关键词,也就是教师要根据案例的核心关键词给案例定个题目。定题是需要考虑两个因素:(1)恰当性。主题的表述要恰当,能准确的表达案例的主要内容。(2)新颖性。题目要富有吸引力,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如根据上述“村官”“填志愿”等核心关键词,教师可以确定案例主题为“村官表哥的那些事”或“我的村官表哥”等作为案例主题。

第二步:运用关键词理线索

确定主题是编写案例的前提,而理清线索则是编写案例的核心。这里的线索一方面指的是课文的内容线索,另一方面指的是案例的情节线索,而后者需要依据前者来确定。理线索的过程就是给案例搭框架的过程,好比写文章时要先写好提纲,这样文章写起来就能条理清楚,无所遗漏了。具体做法包括四步。

1.提炼课文内容关键词

课文内容关键词既是教师展开教学的依据,也是确定案例情节的依据。提炼课文内容关键词要求教师仔细研读课标、教材、教参,虽然没有固定的答案,但也要力求准确有效。课文主题关键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课文小标题。如从小标题“漫谈成才之路”中可以提炼出关键词成才之路。(2)课文主干句子。也就是提示每一段或几段中心的一些句子。如从“在人生道路上,不在于有无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中可提炼出关键词“战胜挫折”。(3)课文重要句子。即提示课文重点的句子。如从“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中可提炼出“创新”这个关键词。(4)其他课文内容。从其他课文内容中也可以提炼出关键词,如“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等级差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句子中可以提炼出“职业”这个关键词。

2. 排列课文内容关键词

一般教材中的内容都会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顺序来教学,也可以对教材进行解读后重新排列顺序,以自己的逻辑顺序展开教学。如果是前者,那就直接按照关键词的先后顺序将关键词排列一下好了,如“世界因我而精彩”这一框,教师可以以关键词的先后顺序排列为:人才、成才、职业、择业。如果是后者,则教师需要先确定自己教学的逻辑顺序,然后以此顺序将关键词排列一下。如上述内容,教师也可以以自己的逻辑展开教学,将关键词重新排列为择业、职业、人才、成才。排列好了课文内容关键词,就等于确定了教学的线索,也是确定了案例情节的线索。

3. 确定案例情节关键词

确定案例的情节关键词,就是以内容情节关键词为依据,围绕案例主题,将案例的关键情节确定下来,并以小标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案例情节关键词的表述要求与案例主题的要求类似,也是要求恰当和新颖。如根据择业、职业、人才、成才这四个关键词,围绕“村官表哥的那些事”这个主题,可以将案例的情节关键词确定为:“表格填志愿”、“他选择当村官”、“关于人才问题的大讨论”、“好村官是这样炼成的”。这些案例情节关键词也构成了案例编写的整体线索。

第三步:运用关键词编情节

现在案例的主题已经有了,情节关键词也已经有了,接下来就是根据已经确定的情节关键词“编情节”,就是将每一部分的情节扩充,以完成主题案例的编写。在正式编写情节之前,还有重要的一步,就是根据课文内容关键词设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关键词设问题

思品教学说到底是以问题导学式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定好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编写案例情节的核心依据。设问题时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教参,认真设定教学目标,力求设定的问题覆盖全面、重点突出、设计科学。如围绕课文内容关键词“择业”,教师可设定如下问题(1)择业时我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2)如果择业时那些因素如果产生了不一致,我们该如何选择?(3)马上面临填报志愿的问题了,不知道你的心里有什么想法,请交流一下。每一个课文内容关键词,教师都要设定2-4个问题。

2. 以案例情节关键词为线索,以问题为核心编写案例情节

案例情节是主题案例的“血肉”,是教师吸引学生的“法宝”,是承载问题的“载体”,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角”。编写案例情节的要求是(1)内容:主题突出,问题明确。每一段案例情节都要围绕情节关键词,蕴含明晰的问题。(2)表达:简约而不简单。案例情节的表述要简洁,但又要富有吸引力。(3)篇幅:适中,不过长也不过短。一般每一段案例的情节以100字左右为宜。案例情节的编写方法有以下几种(1)直接从原故事中截取。如直接从网上的新闻中截取一段需要的内容。(2)对原故事进行改编。根据需要,对原故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3)根据原型自己编写。如根据学生的生活原型,自己编写一段情节。

课文主题关键词、案例核心关键词、课文内容关键词、案例情节关键词,运用这四类关键词,可以有效的抓住要点,定主题、理线索,编情节,有条理的展开编写工作,大家不妨尝试一下。